资讯默认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 智慧城市 产业聚集系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智慧城市 产业聚集系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5-10-26 10:37:00

智慧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让城市更加“聪明”。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应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电商并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延伸,以产业集聚和经济繁荣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应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电商并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延伸,以产业集聚和经济繁荣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

1.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提高工业智能化水平。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空间巨大,应当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学习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智能制造技术,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理与控制。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加强产业链管理。发展按需求进行订单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柔性定制生产转变,从单项技术推广应用延伸到最佳适用技术的优化集成,从单个企业技术改造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供需平衡和交易成本节约,避免供不应求或严重过剩造成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增加环境污染压力。推进园区布局和产业集聚,将上游企业的废物用作下游企业的原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形成能源-化工-环保等多行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目的。

现代物流和电商。随着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运输线路不断得到优化。商品被检索、下单、支付,配送信息跟进或溯源等在线购物可以随着信息流转,仓储、渠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局限,可以实现全国货物调配和用户分销。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带动线上线下互动,真正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实现由采购、物流和销售各环节高成本、高库存、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向信息披露、加速交流和推广转变。应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商品与服务数字化是电商快速发展的前提。中搜云商城推出的商品数字化解决方案,是与上海、宁波、烟台等城市保税区与自贸区合作,将商品信息汇集在虚拟货物中心,并呈现在全国手机用户客户端,使供需信息得到有效衔接。

智慧旅游。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智慧旅游得到迅速发展,这也是我国产业智慧化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空间定位、路线导航、天气、寻找美食、酒店预订、景点推荐、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服务,实现行、游、食、住、购、娱等于一体的旅游。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综合分析农民进城数量、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特征等,优化配置车辆、道路等资源;鼓励低碳旅游,在旅游景点应尽可能用电动汽车,为低碳旅游添上双翼。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应向社会开放服务性数据,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随着智能游客体验的提升,会逐渐形成网络效应,智慧旅游也将呈高速发展态势。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循环再生效率

智慧能源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十分重要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智能电网是配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高度自动化供电电网,以实现从发电机到用户的端到端的双向数据流。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建设分布式能源保障市政工程建设。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统筹部署电网和通信网深度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同缆传输、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绿色建筑为智慧城市增添色彩。“绿色建筑”的概念最初由英国专家提出,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空间。随着改善型住宅的增加,可以依托专业化公司基于智能电网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用远程控制等智能技术,对办公场所或住宅温度、湿度、防火、防盗等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测和调控,使家居或工作环境更舒适,在满足生活质量不下降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互联网平台在为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借助交通疏导和信息牌提示,车主可避开堵点,选择最佳路线;装上高德、百度等导航软件,“路盲”可精准抵达目的地。完善汽车健康档案、维修诊断和服务质量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全面支撑故障预警、运行维护及调度智能化。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减少施工失误。在以往城市施工中,经常遇到抢修供水管线“误伤”煤气管线、修路建房损毁排水管道导致城区内涝等问题,不仅令城市管理部门头疼,也是公众和市民诟病的话题。过去的城市管线缺乏地理信息数据支撑,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对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家底”不清、分布不明,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施工失误。一些城市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同管线的位置、埋深、布置等情况完整呈现在地下管线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施工人员只需打印出来按图索骥,管线就会得到保护不被损毁,何乐而不为?

3.拓展融资渠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当出台标准,规范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

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既可拓展城市管理的资源,又可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

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在推进城镇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民生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应当得到扶持。政务云也应成为政府采购内容。自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开展云计算新型服务采购模式探索。2012年,财政部印发《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云计算服务列于其中。国家采购中心将完善采购标准和流程,从中央政府机关开始试点,向地方推广。各地将积极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重点研究服务标准、服务安全及服务量化等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当地的采购标准。

政企协同比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更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不断探索,互联网企业会积极参与其中。在各地实践中,城市政府已与企业陆续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如江苏徐州与神州数码、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与阿里巴巴集团、江苏南通与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华胜天成等,均签订相关协议,为智慧城市有效推进奠定了资金和专业运营基础。

此文关键字:智慧城市,通信技术,感测,智能分析,城市服务